close

 

紅色資本來勢洶洶,首當其衝的美國、歐洲卻有不同反應。美國在意國家安全,歐盟則強調要符合市場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

外資企業捧著錢來投資,可說是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歡迎的事,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今天。

但是當來自單一國家的外商投資,在短時間內突然像海嘯一樣襲來,不僅可能會讓被投資國產生消化不良的現象,也不禁會讓人對這些外資的動機起疑。

這就是最近兩年,陸資企業大舉進行海外投資併購的最佳寫照。

○○八年金融海嘯後,陸資企業就趁著全球資產價格大跌,大舉投資併購歐美企業,到一五年的七年間,海外投資額增加超過了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去年的對外投資額達到一一八億美元,不僅是僅次美國、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也快要趕上外商投資中國的金額。

《經濟學人》智庫EIU預測,如果增加速度不變,中國對外投資額很可能在二一七年超越外商投資中國的金額,中國到時將成為資金淨出口國。

 

從世界工廠變全球老闆

這意味著,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已從世界工廠、世界市場,轉變成「全球老闆」。換句話說,「中國持有」的時代已經到來。

從亞非新興市場,到歐美先進國家,從能源、原物料,到高科技、食衣住行育樂各種製造業與服務業,陸資企業持有的資產已經遍布全球。

除了歐美資產價格便宜、企業急需資金之外,中國成長減緩、人民幣貶值、部份市場飽和,是陸資到海外尋求投資機會的國內推力。順便抓住大量中國富人到海外置產,以及一億中國出境觀光客的商機。

中國開發商萬達、綠地、萬科到美國蓋豪宅、商辦,預估三到四成買家是中國自己人,還在國內辦起招商會。

安邦保險到紐約買華爾道夫飯店,也是為了海外置產,同時賺中國觀光客的錢。

另一方面,中國從十一五規劃開始就鼓勵企業「走出去」,前年將企業對外投資從審批制改報備制,開放行業改成負面表列,是陸資到海外的政策推力。

金融業自由化改革、資本管制放鬆,也讓愈來愈多保險業等資金到海外投資。

至於歐美企業的品牌與技術,一直是吸引急著轉型升級的陸資企業,到海外併購的最重要拉力之一。中國最大家電品牌海爾在年初收購奇異家電,就是著眼於品牌與研發能力。

此外,隨著中國中產階級財富累積,對生活品質要求提高,促使許多陸資企業到歐美投資各種高端生活時尚、食品、娛樂、觀光業,並引進中國市場。萬達在今年一月收購美國傳奇影業就屬此類。

這股紅色資本海嘯,到了去年第四季和今年第一季,更是爆量增加。

財經資訊公司湯森路透估計,今年到三月中旬為止,陸資企業宣布的海外投資案金額已經達到八一九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將近八倍。

不論各國再怎麼歡迎外資,如此令人瞠目結舌的龐大金額,又牽涉到許多指標型大企業,還是讓人忐忑不安,在被投資國引起輿論高度關注,尤其是佔了陸資企業對外投資總額三分之二的美國和歐洲。

專門追蹤、研究陸資企業在美國投資的榮鼎諮詢統計,陸企二一五年在美投資額成長了三成,達一五七億美元,其中九成是併購案。

 

美國鎖定國安,要求透明化

但近年一連串失敗的投資案,似乎顯示美國政府對陸企投資的審查愈來愈嚴格。

美國政府負責審查外商投資案的主管機關是「外商投資委員會」(CFIUS),由總統任命的九位聯邦部會代表組成,批准與否的標準是投資案是否影響國家安全。

除了被動審查申請案之外,委員會在必要時可主動調查不須送審的案件,並邀請情報機關協助,且不需要揭露調查與決策內容。

CFIUS最近的年度報告顯示,陸企投資案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審查的投資案中,數量最多的國家,每年都超過二十件。

最近最具代表性的案子,是荷商飛利浦原本計劃將旗下利潤愈來愈薄的LED事業Lumileds,賣給中國金沙江集團領銜的財團,但最後因為CFIUS反對,在今年一月主動撤案。

《紐約時報》推測,可能是因為生產LED所使用的「氮化鎵」,被稱作是半導體產業繼「矽」之後,最重要的材料,可大幅提升晶片效能,應用在先進的軍用雷達上。著名的美軍愛國者飛彈系統雷達,就有使用這種材料的晶片。

氮化鎵技術已被中國政府列為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重要項目之一,因此部份美國晶片業者認為,Lumileds投資案被擋下,是美國政府終於覺醒了。

美國政府特別在意陸資,是因為政府在許多經濟部門中有很大的控制力,尤其是國有企業。

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的一份調查報告就認為,有政府支持的陸企投資美國,很可能是出於政治動機,不是商業考量。

「在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來自競爭對手的企業併購,一定會被用放大鏡檢視,」美國智庫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莫蘭認為。

不過,榮鼎諮詢認為,CFIUS審查的陸企投資案變多,只不過是因為投資案實在增加太多了,尤其是有關高科技業的併購案。「不能錯誤解讀成美國政府用更嚴格的標準審查陸企投資案,」榮鼎諮詢創辦合夥人榮大聶強調。

的確,若不涉及先進或敏感技術,或是被併購企業的市場影響力不大,CFIUS並不會阻擋陸企投資。

一二年,萬向集團併購破產的美國電動車鋰電池供應商A123時,遭到一些國會議員以能源安全為由反對。但CFIUS很快在隔年批准併購案,美國業界推測,可能是A123事先已經切割和美國軍方有往來的事業體,而且不論規模或技術,A123都不具市場關鍵地位。

過去兩年,CFIUS放行的科技業投資案,還包括了中國政府半導體發展基金武岳峰資本,和其他國有企業收購矽成半導體、感光晶片廠豪威科,以及聯想收購IBM x86低階伺服器業務。

「這些案子表明,真正會威脅到國家安全的投資案,其實並不多,大部份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應該受到歡迎,對美國勞工、企業、社區和消費者都有益,」莫蘭認為。

儘管如此,美國國內還是有人抱怨CFIUS審查程序不透明,造成企業困擾。

美國國會研究處在今年二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提到,部份國會議員認為CFIUS缺乏透明性、國家安全定義模糊,不但會增加企業決策風險,也可能迫使一些企業遊走法律邊緣,造成行政部門管理的困擾,對美國整體經濟不見得是好事。

從一九九年至今,在CFIUS所有外商投資審查案中,有高達一半最後是提案企業自己叫停,以免夜長夢多,徒增損失。

美國媒體報導,飛利浦就是因為沒有預料到CFIUS會反對Lumileds併購案,造成不少財務損失,也增加了往後尋找替代投資者的困難度。

「要讓陸資帶來正面效果,美國的領導人就必須確保輿論的討論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不是恐懼,」榮鼎諮詢經濟學家赫尼曼提醒,「如果我們被民粹牽著走,中國企業就會去其他更友善的國家投資,在那裡創造就業機會。」

 

歐盟注重公平,捍衛自由競爭

相較於美國的戒慎恐懼,歐洲可說是敞開大門歡迎陸資。

年歐債危機爆發後,急需現金還債的歐洲政府與企業,將滿手資金的陸資企業視為最佳救火隊。

去年,陸企在歐洲的投資額達到兩百億歐元,比前年成長了六二%,是陸企海外投資的首要目標。

歐洲智庫外交事務委員會(ECFR)的中國專家高德蒙就表示,和美國比起來,歐洲是對陸資最友善的已開發市場,因為,「讓歐洲再次成長,需要更多外來投資,」高德蒙說。

不過,到歐洲投資的陸企當中,國有企業愈來愈多,去年就佔了投資總額的七成,包括中國最大化工企業中化集團收購義大利百年品牌倍耐力輪胎,以及上海錦江集團收購歐洲第二大飯店集團羅孚集團,還是引起歐盟的警覺。

但歐洲人的擔心和美國在意國安不同,主要擔心政府控制的國有企業缺乏透明性,也可能擾亂市場秩序。

歐盟負責審查外商投資案的主管機關,是歐盟執委會的「公平競爭專員」(Competition Commissioner),審查重點在於投資案是否造成壟斷局面,或導致不公平競爭。中國國有企業的債務問題,更是最近歐盟執委會關注的焦點。

去年收購倍耐力輪胎、二月初宣布收購全球最大農化與種苗企業瑞士先正達(Syngenta)的中化集團,財務槓桿就非常高,債務總額高達稅息折舊攤銷前利潤的九.五倍。

《金融時報》認為,雖然中國國企很容易獲得國有銀行的低利貸款,籌集收購先正達的四三億美元資金應不成問題,但這卻是一種變相的政府補助,歐盟堅持的自由市場原則,會被來自中國國企的非市場行為干擾。

更重要的是,管理這些國有企業的中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背後就是中國共產黨。美國在意陸企投資可能影響國家安全,也是因為許多到美國投資的陸企是國有企業。

所以,美國政府和歐盟雖然都沒有針對陸企另訂一套投資規定,原則上也都歡迎陸資,但他們都希望藉由和中國洽簽雙邊投資協定,明確規範中國國有企業的行為。

美國政府早在二○○八年就啟動美中投資協定談判,歐盟則是在二一三年開始。

「中國企業的行為須符合國際法律規範與市場慣例,才能消除被投資國的疑慮,」榮大聶認強調,「提高透明性將有助於改善外界對中國企業的信任感。」

(英文版同步上線www.cw.com.tw/english

 

文章來源  天下雜誌

圖片來源 /  GettyImages提供

※ 文章及圖片內容有誤或侵權,歡迎來信告知我們,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豐澤百川股匯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