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追問:「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辦?

 

「所謂重要且高難度的工作,不是要找到正確答案,而是要提出正確的問題。」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job is never to find the right answer,it is to findthe right question.

 ── 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

 

 

「思考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可視為領導力的要素之一。因為透過這個過程,能促使自己率先思考、率先行動。

因為領先者沒有範本,所以無法模仿別人,只能在當下的狀況中,試圖找出答案,正是所謂的「思考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思考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固然重要,但為何實踐起來並不容易? 接下來讓我們來想一想。

 

不要成為紙上談兵的評論家

第一個最常被提及的原因就是,對「問題」本身難有明確的認知。正確答案存在時,問題本身也就容易釐清;但當正確答案不存在時,問題究竟為何,就非常難以辨認。

學校的考試,有時會從正確答案反推出「問題」,再摻入虛構的選項。在考試制度下成長,我們已經太習慣問題是事先設定好的,卻沒有太多設定問題的經驗。

只要有問題,自然就有答案。但該回答什麼問題? 什麼才是問題?這些狀況不明確時,就算想動腦也動不了。

在此,不妨思考一下設定問題時的有效方法。那就是,把眼前的現象,用「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辦?」的方式自問。這正是前一節裡討論的「當事人意識」的第一步。

舉例來說,針對日本人口減少的問題敘述己見時,若以「如果我是總理大臣,會如何處理?」來自問,就能概括的定義出「問題」。

此時的重點並非思考自己的意見是什麼?」而是要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並把想法落實到行動上。

抱持當事人意識,把想法落實到行動上,有助於構思出兼具建設性與自我風格的具體意見;若不以當事人意識來進行「如果是我」的假設,很可能說出不具可行性的意見。

此外,如果不落實到行動上,就只會是單純的概念,無法成為具有建設性的評論;如果是以第三者的立場發言,便難以落實為「在何時以前、做什麼、怎麼做的具體內容。變成單純對總理大臣的判斷描述感想的評論者而已。

 

導出答案,建構行動基礎

在哈佛商學院(以下簡稱HBS)的兩年期間,反覆練習的案例研究,讓我獲益良多。兩年的就學期間,每週會接觸到十三個案例,平均一天要處理二.五個案例。等同於一天之內要把自己轉換成二.五個社長或領導者的角色,模擬他們的決策過程。

在這樣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養成習慣,用「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因為……」的方式,思考屬於自己的答案

這樣的習慣若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會是很好的訓練。HBS畢業之後,我在平日生活中,也一直努力進行這樣的自問自答。

如果當上社長……」「如果當上國家領導人……」「如果明天要代替上司提案……試著轉換角色,「問題」就會變得明確,抱持當事人意識,就能引導出可以落實為行動的具體解答,這一連串的過程就是一種訓練。

思考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時所需的題材,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重視當事人意識,時常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辦?」的習慣,對培養領導力非常有用

聽取別人意見或上網搜尋資料之前,先以自己的方式設定問題、導出答案,透過這樣的練習,就能讓自己的意見變得鏗鏘有力。

這樣的習慣會構成基礎,累積準備、蓄勢待發,讓你某天真正成為團隊負責人或公司代表時,能沉著穩健的回應。

所謂的領導力,就是要付諸行動。而導出屬於自己的答案,建構行動的基礎,或許可說是領導力的下一步。

 

 

 

摘自世界頂尖人士如何實踐這樣的基本功

資料來源  天下文化

※文章及圖片內容有誤或侵權,歡迎來信告知我們,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豐澤百川股匯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