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jpg

去年除權息至今,高達57%股票沒有填息,參與除權息的投資人是賠錢繳稅。

如果,股利代表投資獲利,稅率高低是次要,投資人最火大的是:賠錢還要繳稅!這符合公平正義嗎?

 

2.jpg

金控業獲利王──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指出,「台灣對股利課這麼重的稅,全球絕無僅有。」

最近,股利所得的課稅問題正掀起論戰,爭論的焦點在於兩稅合一稅扣抵率減半後,加上富人稅、健保補充費後,投資人的股利整體成本(含稅率、費率)過高,最高超過50%,內資稅率明顯高於外資的20%。

3.jpg

財政部不斷以「公平正義」來強化股利稅的合理性,卻避談最根本的問題:投資人真的有賺到股利嗎?如果,股利真的能代表投資獲利,稅率高低還是次要,投資人最火大的是:「賠錢還繳稅」!這樣,真的符合公平正義嗎?

 

就以富邦金為例,二○一四年每股稅後純益(EPS)5.89元,在一五年配發每股3元現金股息,去年六月三十日除息,當天除息參考價為59.7元,但是今年六月三日富邦金股價僅剩38.85元,如果去年在除息前以62.7元買進富邦金,雖然拿到3元現金息,但至今每股虧損23.85元,假如買進一張股票,就賠了23850元(還沒有加進證券交易稅及手續費等成本,且台灣的證交稅率已高於國際平均),相當於貼權38%。此外,領了3000元的現金股利,還要併入綜合所得課稅,最高稅率近50%,只能說賠了夫人又折兵,也難怪蔡明忠非常了解股東的困境,要說句公道話。

 

更可怕的是,富邦金至少算是金融業的前段班,如果以個人名義持股,並採取長期投資策略,每一年領的股利都要被課重稅,萬一股價漲不回去,投資人是慘輸,政府則是年年坐收高額稅金。問題是,一旦投資人撐不下去,認賠殺出,不再參與除息,長期下來,造成本益比下修,好股票被真外資、假外資、甚至於陸資撿走,對於弱勢且守法的個人投資者,實在太不公平,等於殺雞取卵。只能說,台股今日本益比低、成交量萎縮,稅制絕對是重要因素。

 

抱著股票除了股價下跌,承受資本損失,長期投資領的股利,根本不夠彌補虧損,明明投資虧損、還要繳稅。卻從來沒有人真正統計,到底有多少投資人是賠錢還繳稅呢?事實上,富邦金並不是特例,台股去年除權息至今,沒有填權息的比率超過五成以上!

4.jpg

根據CMoney統計,去年除權息(一四年盈餘、一五年分配,一六年報稅)的上市櫃公司共1159家,將去年的除權前一天股價,和今年六月三日的收盤價相比,只有43%企業填權息,換句話說,有高達57%的股票是沒有填息。其中有11%(以全體除權息家數為分母)是部分填息權,46%股票完全是貼權,表示不但沒有填息權,投資人還承受資本損失,領到的股息還要繳稅。

 

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如果只是一、兩年賠錢,還可以長期投資;但是,台灣的稅制是懲罰長期投資,股利併入綜合所得,稅率又較鄰國為高。即使有資本損失還要課重稅,這是非常不合理的,長期投資比的是耐心和眼光,也是資本市場籌資的重要來源,但是,當稅制「長期剝削」投資人,資金必定流出,造成市場萎縮,本益比下修,股價下跌造成進一步的資本損失,稱為「長期投資的詛咒」並不為過。

 

政府缺稅只會拿投資人開刀,這是很多人的感受,官員在乎資本市場嗎?「你去看官員的財產申報,大部分都是房地產、存款,有股票的很少,把投資人當肥羊!」一位大戶指出。以前任財政部長張盛和為例,名下就有數筆不動產,數千萬元台幣及各類外幣存款,他真能了解到投資人賠錢還繳稅的不平嗎?而台灣高官們財富比率最高的房地產,持有稅率相對較低,房地產近年還坐享增值,即使收租金,租賃所得還有43%可以列費用,對比股票投資人賠錢、股利還繳稅,更是凸顯租稅政策的荒謬。

5.jpg

「投資人賠錢還繳稅,這種不合人性的稅制,禁不起時間的考驗。」長期投資大戶表示,稅制是影響長期投資最重要的考量,有錢人計算的報酬率,當然是算稅後報酬,牽涉到國際稅制的比較,香港股利免稅、遺產贈與又不必繳稅,和台灣形成強烈對比,以台灣個人股利最高實質稅率接近50%的水準,資金外流到國外、或者是以假外資身分避稅,是必然的趨勢。結果就是股市成交量萎縮,造成本益比下修、資本市場失去募資功能,最後,不管是綜所稅、證交稅都會受到衝擊。

 

光看一五年除權息,就有57%股票沒有填權;如果往前統計一四年,更有高達78%股票沒有填權息(以一四年除權息前參考價,與一六年六月三日比較),扣掉部分填息權,貼權息股票的比率還高達73%;同樣的統計,一三年除權息至今,貼權息的比率也高達55%。

 

簡單來說,過去四年貼權息的比率分別是,一五年的46%,一四年73%,一三年55%,一二年48%,以簡單平均算起來,平均55.5%股票貼權,這麼多的投資人賠錢還要繳稅,符合公平正義嗎?其中大部分是散戶,長期下來,自然不願意參與股市;大戶們不是前進國外,就是降低台股比重,令台股成交量明顯萎縮。

 

過去四年,台股上市櫃公司平均有55.5%的股票貼權,可別以為績效不好的公司才貼權。以台灣五十指數成分股,前二十大權重公司為例,去年除權息也只有9家、45%公司填息;2家、10%公司部分填息;9家、45%公司貼息。這個比率分布,幾乎完全和整體上櫃公司相近,「台股有一半的股票貼息,股利還繳稅」的結論,是很真實的說法,這樣的稅制怎麼公平?

 

當然,龍頭台積電表現很好,占台股加權指數權重15%、占台灣五十權重約30%,撐起指數半邊天,也是外資買進的焦點,但是,台積電的外資持股高達78.57%,大部分的股息都被外資領走,繳20%的稅金,本國人持有比率很有限;三家電信股也是填權息的好學生,已多數被外資、壽險公司持有;再來就剩下台塑集團,其中台塑、台化、台塑化都已填權息,扣掉這些好公司,貼息的比率其實很高。

6.jpg

像鴻海,去年EPS為9.42元,六月八日股價81.3元,本益比8.63倍,去年配息3.8元(一四年盈餘分配),至今還貼息12%,低本益比加上高股利稅,令長期投資者更保守,這種情況下,假設陸資有意併購,當然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影響深遠。聯發科聚集了台灣重要科技人才,至今也嚴重貼息44%、可成貼息27%;另一個貼息的大族群,就是金融業,包括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受到國際金融動盪影響獲利,至今更是嚴重貼息。

 

看完了大型權值股,再來看高配息公司的情況,以一五年除權息為例,每股現金股息超過五元的公司,共有105家,截至今年六月三日收盤價,只有36家公司完全填權息,8家部分填權息,卻有高達61家處於貼息狀態,對於參加除權息的股東,等於是賠了價差、領息還去繳稅,陷入雙重損失。

 

在105家高股息公司中,有61家、58%的公司是貼權息,投資人還必須去繳稅。

 

貼權息的股票中,不乏知名度高的公司,例如貼息嚴重的王品,是知名餐飲連鎖,一三年股價最高達498.5元,一一年以來,現金息都高達8元以上,只有今年配息1元,但六月八日股價只有125元,長期投資者損失慘重。

 

紡織業的聚陽、儒鴻,貼權息程度分別為42%、27%;腳踏車的美利達貼息30%、巨大16%;餐飲龍頭晶華貼息25%;和泰車貼息26%、裕日車貼息19%;這些都是績優公司貼息的例子。

 

看到台股除權息的真實狀況,加上稅制的扭曲,大戶早已陸續採取行動,減碼經營,或轉至外資戶頭;一般的散戶還是要自救,將量縮、本益比下修的衝擊,以及稅、費的成本加入考量,只能採取保守的心態,尤其是高價股的風險加大,股價下跌20、30%很正常,長期投資賠錢繳稅卻很痛苦,資金的移動正在進行中,台股稅制不公導致的結構轉變也沒有結束,「不低不買」應是長期投資人的護身符。

 

 

 

文章來源 /  財訊雙週刊

※文章及圖片內容有誤或侵權,歡迎來信告知我們,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豐澤百川股匯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