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對營造業、商旅業授信管控措施

景氣惡化,銀行對於產業授信的危機意識已從先前的面板、太陽能等高科技產業,進而擴散到其他的製造與服務產業,目前尤以營造、商旅兩大產業,銀行警覺性最高,多家大型行庫內部已對該兩大產業下達授信新指令。

其中,部分行庫已明確要求,未來對於營造廠的接案「分行不得擅自受理,必須逐一回報到總行,核准後才能進行」;部分行庫則是劃清分行經理權限,分行能接的營造廠案件只能在1億元以內,超過1億元的得報送區域中心,若超過3億元,則必須報送總行核可才能承接。

營造廠對於銀行所造成的授信壓力,景氣惡化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另一項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拖欠工程款的問題。也因此,有行庫高層私下發聲,未來營造廠與地方工程相關的新申貸案要能過關,有兩大條件會先問清楚,一是該營造廠承包的地方工程案件是否已確實被地方政府編列預算執行、二是該地方政府財政狀況如何。

除了地方財政惡化與行庫授信風險的連結度愈來愈高,銀行主管也直言,營造廠商從政治人物處接受的個案,在地方政治角力時日後受到的挑戰也提高,這些都讓銀行對營造大廠授信更提高警覺。

至於商旅業,銀行的授信亮起「黃燈」也令人訝異,畢竟1年多前,商旅興建、交易案還非常熱絡,甚至包括華銀的台北車站前舊總行等兩棟大樓,還接洽商旅業者來承接,但景氣急轉直下之後,才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已「兩樣情」,現在銀行開始對商旅授信警戒。

據悉,多家行庫內部要求,不論觀光大飯店或商旅的興建案,都要檢視兩大要素,一是區位是否帶得起人潮;二是客源是接陸客或非陸客?至於非北部地區的中南部的商旅興建,比起在北部的個案,行庫會更加小心。

銀行高層指出,其實銀行警戒並非最近才開始,據了解,某家大型行庫早在去年就已出示內部的評估報告,顯示商旅的住房率已從7成下降至5成,一方面是先前多家集團一窩蜂投入商旅業投資、擴建導致「供過於求」,另一方面,景氣正好在去年開始明顯惡化,使得供過於求的問題雪上加霜。

 

資料來源  工商時報

※ 文章及圖片內容有誤或侵權,歡迎來信告知我們,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豐澤百川股匯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