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國脫歐成真跌破一堆投資專家眼鏡,他們開始把莫非定律(Murphy’s law)那句「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當成一回事。

黑天鵝亂飛時,投資更要有所本,「財務行為學」這麼說:越亂越要建立七大理財思維,才能幫助資產明哲保身。

先不論英國脫歐結果是否為唐納川普現象在英國的現實,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已點名全球前十大風險之一,就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投資專家不再把川普競選當笑話看,如果英國公投結果違反了專家的預期,那麼依照莫非定律的「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的論點,別驚訝,川普也許真是下任美國總統。

全球市場對於黑天鵝與其不可預期性有了更深刻的體認,投資人則將在「風險」與「報酬」之間更為掙扎、汲汲營營,安聯環球投資(Allianz Global Investors)最新出版的「財務行為學」報告則點出,市場越亂、投資人越有可能因投資慣性而做出錯誤決策。

思維一:了解自己、挑戰慣性。

從財務行為學的觀點來看,我們總重複一定的投資偏差行為,有人從眾、選擇性地吸收資訊、在恐懼和貪婪之間猶豫不決,也有人會過度自信、過度樂觀,或者過度悲觀、過度歸因,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

這種投資偏差在市場紛亂時尤其明顯,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股神巴菲特永遠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別人貪婪時又能保持理性。了解自己會出現財務行為學中何種投資偏差行為,避開投資慣性,能降低我們做出錯誤決策的機率。

思維二:投資是為了維持購買力,不是追求零風險。

大家都知道保本的重要性,但是回到投資的本質,至少是要追求購買力不受通膨影響。多數人把風險看作蛇蠍,殊不知投資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風險,因為零風險等於零回報,不肯冒風險,通貨膨脹就會吃掉你的購買力。

思維三:追求風險溢酬才是投資鐵律!

溢酬  報酬絕對是伴隨著風險而來,就算是貨幣市場基金也要面對低利率風險,追求零風險的投資根本是因噎廢食。

舉個反差較大的例子,過去35年美國30年期公債和美股的投資結果。假如1980年你投資美國公債1美元,到2015年底經購買力調整後實際獲利是1550美元(約新台幣5萬元),恭喜。同一時間如果是投資美股1元,調整後獲利超過140萬美元(約新台幣4500萬元)。前者是公認的安全資產,後者是波動性較大的資產,但同樣是長期投資,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你會怎麼選擇?

思維四:投資,別投機!別沉迷於短線投機

擊敗九段棋手的AlphaGo,都不一定可以準確抓住每次市場進出點。對於一般投資大眾,長期投資對我們更有利,讓時間站在我們這邊並發揮它的效果。

舉例來說,如果你過去25年投資全球股票指數,中間無特別進出,每年約有7%的報酬率;可是若你因為投機交易而喪失過去25年中股價最佳的20天,那麼年化報酬率將立即降至2%;若因短進短出與股價最佳的40天擦身而過,你的年化報酬率將是-1.5%

思維五:擬定策略,別仰賴直覺。

資產配置的目的,是在投資人設定的期間達到期望報酬值,依據風險承受度和報酬期待,來作適當的股債資產配置。

如果是追求長期投資的報酬結果,以過去15年間每年各類資產報酬率來看,第一名的資產平均一到兩年就換人做,前十名資產的變化也年年不同,因此多元配置反而是最適合的投資策略。

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老生常談,但多元配置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避開直覺式或過度集中的投資風險。

思維六:及早開始,相信時間複利。

我們常聽到專家耳提面命,30歲開始投資跟40歲開始投資,前者要負擔的投資成本和時間成本,往往較後者為低,投資效率也會更好。

其實,越早開始擬定有策略的投資規劃,時間就會站在我們這邊,發揮多元配置分散風險的效果、而且還能向下分攤投資成本,因此相信專家說的,如果30歲就有餘裕理財,就別等到40歲!

思維七:主動管理更勝被動管理。

長期投資選擇主動管理的理由之一,是希望藉由專家追求較佳風險調整後報酬,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被動管理無法積極的應對風險。

原因很簡單,被動管理是依循指數,指數成分股永遠是昨日指標。2000年時網路科技股泡沫化前,網路科技類股的指數權重快速成長,依循指數權重配置的被動投資當然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泡沫與崩跌。同樣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從2008年金融海嘯前金融類股的高權重和崩跌一窺端倪。

當然,過去之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之保證,歷史不會完全重複。但我們永遠能從過去的經驗汲取教訓,不斷調整投資模式,追求更好的投資成果。不論川普會否當選美國總統,大家都對市場震盪有共識,這時我們更要把握鐵則,穩紮穩打,才能安穩度過這段投資亂流期。

 

 

 

 

文章來源 / 天下雜誌

※ 文章及圖片內容有誤或侵權,歡迎來信告知我們,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豐澤百川股匯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