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第一站: 金廣福公館

2.jpg

3.jpg

金廣福公館位於新竹北埔,是新竹地區唯一的一級古蹟,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至今已經有175年歷史了,到北埔逛除了喝擂茶、品嚐客家美食外,不能錯過的就是這一個古蹟,雖然看起來並不起眼的一間小屋子,沒有如城牆般的雄偉,也沒有如廟宇般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他代表的是早期漢人移民來台墾荒的一個象徵,認真研究他的歷史背景及建築上的涵義,便可以了解當時墾荒的情況與不確定的危險性,所以因為這樣才定為國家的一級古蹟。

 

4.jpg

金廣福公館外觀
在清朝年間,早期漢人來台屯墾多為閩籍人,如泉州、漳州等地移民,且多在西部平原或盆地等較易墾荒的地區,而粵籍客家人進入到台灣墾荒時,因較晚進入且勢力較小 (先來先嬴的道理),所以被迫冒著瘴癘及原住民攻擊的危險,深入到山區墾荒。


而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在新竹地區附近範圍移民皆已進入開墾,唯獨東南部山區尚為原住民盤據其間,客家移民前往開墾時不時傳出被殺害的情形,所以在道光十四年,當時任「淡水同知」的李嗣鄴,便命令閩籍墾戶首林德修以及粵籍墾戶為首的姜秀鑾組成閩、粵籍墾戶共同合作的武裝拓墾組織,名為「金廣福」,開始了防「番」拓墾的工作,這也是號稱台灣歷史首次的BOT案。


後來在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姜秀巒等人便進入到北埔地區,趕走了賽夏族原住民後,建立了武裝墾拓的據點,並建立墾拓總部,也就是目前的金廣福公館,等於算是當時的金廣福公司辦公室所在地。

 

5.jpg

重新製作後的金廣福招牌
「金廣福」墾號的名字由來係因當時的台商喜歡以「金」字作為開頭,而「廣」字代表的是廣東籍的客家人,「福」字代表的就是福建籍的福佬,而後來也代表了台灣的漢人開疆拓土以及族群融合的涵義在。

 

6.jpg

姜秀巒像
而說起金廣福的創建人之一姜秀鑾:
姜秀鑾  祖籍廣東惠州陸豐,曾祖父姜朝鳳在乾隆初年就渡海來台。姜秀鑾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生於九芎林 (今芎林鄉),自小天資聰穎、膽識過人,很得官府賞識,於道光六年(1826)年四十四歲出任九芎林庄總理,奉官差遣,一方面從商開張豐源號,一方面從事 土地開墾,到與其弟分家時已家產巨萬。


道光十年(1830)得官方賞與頂戴,道 光十三年(1833)五月奏請賞給七品軍功職銜。道光十三年(1833)又加入南重埔地方的墾務,負責隘防番的工作,其資產以及防番開墾經驗為官方所重 視,故在道光十四年(1834)冬奉淡水同知李嗣鄴之命在塹南橫崗頂共建隘樓十五座,雇募隘丁一百六十名,負責沿山一帶的防務。


道光十五年(1835)因建隘防番費用龐雜,經淡水同知李嗣鄴諭令與新竹城西門總理林德修合作成立金廣福墾號,負 責開發東南山地工作(今大隘三鄉地區)。防番和開墾的工作艱困無比,例如:在道光十五年(1835)七月十日隘勇及一般民眾被生番出草襲擊包圍殺害,死傷 八、九十名之多,道光十七年(1837)被馘首四十餘人。


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病逝之前將北埔、峨眉、寶山一帶重要的地方(即今人口集中聚落)拓墾完成,享年六十四歲。


所以姜家世代便居住於此,成為北埔地區的望族,子孫也多有名人,如乙未戰爭中英勇抵抗日軍的姜紹祖、日治時代的姜阿新等等,而大隘地區的民眾更為了紀念姜秀鑾,更將北埔東南方的一座小山命名為秀巒山。

(資料來源:北埔旅遊服務中心)

 

7.jpg

金廣福與天水堂鳥瞰照
在建築上面金廣福公館的形式類似廣東客家地區的雙堂屋,為坐北朝南之二進一院四合院格局,在配置上外加兩道橫屋,並與天水堂及天水堂左側之姜重桓宅圍成入口廣場,廣場前原有一池塘(現已填平),為客家傳統建築慣用之手法,其廂房與耳房緊密箝入,連成一條室內通道其正方形的空間佈局較長方形的雙堂屋緊湊密實。


這座公館對外開有三門,且於大門背後設有「栓杆、伏兔」。結構為土磚、石材築砌的承重牆系統,牆厚達五十公分,另外,左右兩扇門一共有六個栓眼,三個在門內的地上,三個在高高的門楣內側,上下相對,一共三組,門閂是三根約六尺多高的原木,垂直插在上下兩個栓眼裡;插上三根門閂後,在粗壯的人也無法破門而入。


在室內也設有對外的銃孔來防禦原住民攻擊,由此可知,金廣福公館在建築設計上,充分表達武裝移民大本營的角色。
(資料來源:金廣福文教基金會)

 

8.jpg

姜氏宅邸天水堂
緊鄰在金廣福左側的就是天水堂,也是一級古蹟,由當時的姜秀鑾比照在九芎林的老家興建了一樣的宅第,形式為一堂六橫,而外面這風格不同的圍牆為日治時代所修建的,後來因為姜氏人丁眾多,又另外興建了天水堂二房,所以目前看到這為天水堂大房,只可惜目前還有人居住在內,並未對外開放而無法參觀,真是可惜。

 

9.jpg

綠樹扶疏的金廣福公館大門,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時,粵人姜秀鑾及閩人林德修、周邦正,在清朝支持下設立的武裝拓墾組織,俗稱金廣福大隘或金廣福墾號,金廣福公館現址即為當時之拓墾總部。


金廣福拓墾範圍包括今日北埔、寶山、峨眉等地,至清代後期已擴展至苗栗南庄、三灣鄉一帶。

姜秀鑾的後人姜紹祖,為1895年乙未戰爭重要成員,19歲即組織義勇軍對抗日軍,被日軍俘虜後服毒自盡。
 

10.jpg

貼近看綠樹原來是梅樹,已長出一顆顆的小梅子。

11.jpg

沒有傳統閔式建築的雕花,只有樸實無華的門面,藉由燈籠點綴些色彩。

12.jpg

一旁還有包含於古蹟內的天水堂,北埔人慣稱姜屋,為姜秀鑾故居,
是北埔聚落內最大的民宅建築,百多年來皆由姜氏家族自力維護。


繼續往前出現一棟豪宅,跟金廣福截然不同的洋樓~

13.jpg

同為姜秀鑾後人的姜阿新,藉由製茶發跡致富,
於1946年興建這座洋式建築,主要作為接待外國客戶之處,
它還曾被瓊瑤連續劇相中,作為「庭院深深」的場景。

14.jpg

厚重的大門此刻緊閉

15.jpg

宅邸目前由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管理,需團體公文預約才能進入室內參觀。

16.jpg

外觀設計採巴洛克風格,以洗石子、磨石子與斬石子等多種材質,營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17.jpg

從窗戶上美麗的貝殼裝飾,門廊間雕花皆可看出古宅的大手筆。

18.jpg

旁邊有一棟小平房,應該是當時佣人管家的休息室。

19.jpg

古早的汲水區

20.jpg

在耀眼的陽光照射下,彷彿看到不可一世的宅邸主人,充滿信心站在陽台向前睥睨。

21.jpg

從大馬路轉入老街的小巷道,處處仍保有古色古香的氣氛。

22.jpg

隨處一角都會發現歷史的痕跡,由辛阿水故居改裝的古道茶坊。

23.jpg

老建築改裝的民宿~水堂

24.jpg

仔細一看也有許多可見之處,由磚頭壓著的傳統紅瓦屋頂。

25.jpg

泥土所鋪的灰白磚牆

26.jpg

幾何圖形構成的窗戶

27.jpg


曾經也頗有規模的忠恕堂建於民國11(西元1922)為清光緒考取秀才曾學熙的故居。

28.jpg

29.jpg

從屋頂的花瓦和精緻的圍牆,可見當時建立的巧思與創意,現因沒人居住,已成為廢墟。


北埔景點之旅最後一站,在忠恕堂對面頗具規模的~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

30.jpg

紀念館的所在地原為醫院,鄧世源醫師所開設的世源診所,
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庭園診所,醫師過世後就沒有人居住,
最後由鄧醫師同樣習醫的長子,也是鄧男光姪子以象徵性的一塊錢,
租給新竹縣政府文化局五十年,成為現在的鄧南光紀念館。

31.jpg

走進大門即為台灣現代攝影先驅~
鄧南光先生(19071971) 

32.jpg

鄧南光本名鄧騰輝,祖父為北埔開山始祖姜秀鑾胞弟後裔。
因其祖父母之約定,隨父親從母姓鄧,在赴日就讀因參加學校的攝影俱樂部,而奠基了他寫實風格的視覺美學。

33.jpg

學成回台後在父親資助下,於台北京町(今博愛路)開設南光寫真機店開啟他一生對攝影藝術的投入。

34.jpg

現在數位相機流行下,已很少見的膠捲底片。

35.jpg

穿梭於掛號櫃臺改建的展覽室,欣賞鄧南光相機下過去的台灣。

36.jpg

早期在日本留學的年輕照片

37.jpg

鄧南光的攝影題材非常多樣,有兒女入鏡的家族相簿,並常回家鄉北埔記錄風俗民情,還是台灣拍攝裸女寫真的先驅。

38.jpg

從中看到了台灣攝影的時代變遷~

39.jpg

於展覽館內另規劃出一處咖啡廳,販售簡單的咖啡飲料冰品。

40.jpg

環狀寬敞的舒適用餐區

41.jpg

窗戶自然光灑落展示著鄧南光的作品,看著相機鏡頭下滿臉笑意的女子,彷彿剛當時的台灣產生了連結。

42.jpg

難得的好天氣來買支雪糕消消暑,阿一一買了最有客家風的桂花口味

43.jpg

咖啡廳外即為廣大庭園,喝完咖啡可拈花惹草一番。

44.jpg

姿態優美的大樹枝葉遮蓋下,大小朋友愉快的談天嬉戲,
曾無人煙的診所變身紀念館,就如北埔老街迷人的懷舊風,
又再度充滿人氣了起來,大家到北埔記得來逛逛~~

45.jpg

 

 

 

 

 

 

文章來源 / 阿一一之食意與旅遊的閒適

                 阿伯ㄟ土角厝

※文章及圖片內容有誤或侵權,歡迎來信告知我們,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豐澤百川股匯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