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3.jpg

 

兒童能自己培養主動性,自己解決自己的難題、形塑自己的人生。但他們無法長期僅憑一己之力增強自己的韌性,他們更需要依靠支持他們的網絡。來看看美國和德國是怎麼做的?

 

美國一所學校讓每位老師在自認為可以建立關係的學生照片上,貼一枚閃閃發亮的小星星。最後,傑森居然連半顆星星也沒有!對於老師而言,這是個相當重要的警訊。

這些小星星其實是該校強化學生韌性計畫的一部分。愈是深究心理抵抗力,人們就愈了解,老師與教育工作者也在其中扮演某種角色。關係可以提供保護,無論與孩子建立起內在關係的究竟什麼人,他的支持者可以是父親、母親、老師或朋友的父親,也可以是鄰居或村裡的神父。

所有師長都認為,傑森也需要找到一位支持者。他們問自己,如何才能讓這個男孩與某位師長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傑森一定有什麼地方是他們喜歡的。他有什麼優點?甚至特別讓他們讚嘆的?從那時起,一些師長們特別積極地關懷這位非常害羞而且十分不善與人接觸的男孩。

關係創造韌性,韌性則是人生真正的武裝。近年來,教育學家愈來愈重視心理抵抗力的強化,因此在德國的幼兒園與中小學裡,韌性這個概念也逐漸廣為人知。心理學家班德強調:「韌性研究的結果並非只是讓我們天真地相信自我療癒的過程。」事實上,它涉及到了協助人們如何自助。

 


透過觀察表,找出孩子的強項與弱項

專家們希望在德國的教育機構裡,能盡早為孩子開闢正向發展的坦途,盡可能避免讓兒童培養出對自己的負面看法、不良的應對策略以及偏差的社會行為。在某些邦,韌性的培養仍得依靠幼兒園教師的善心,但在巴伐利亞邦已是一種法定義務。

二○○八年起,巴伐利亞邦的幼兒園教師便開始填寫「幼兒園生活正向發展暨韌性觀察表」。這套觀察表由慕尼黑「邦立兒童教育研究所」的米歇拉.烏里希(Michaela Ulich)與東尼.麥爾(Toni Mayr)共同研擬。幼兒園教師可借助這套觀察表,學著評估兒童在社交與情緒方面的能力。麥爾表示:「這些能力是成功人生的核心基礎。」

這套觀察表探詢了孩子在社會活動中的六個面向: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多高、自制能力/體諒能力有多高、自主性有多高、壓力調節能力有多高,以及使命感和探索興趣有多高?根據以上問題的答案,教師便可看出每個孩子什麼地方弱、什麼地方強,進而針對每個孩子的需求提供協助。只不過,保育員、教師與父母往往只專注於孩子的不足之處,而較少關注孩子既有的能力,更遑論循循善誘孩子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與資源。來自柏林的治療教育學家舒曼表示:「正確的目的應該在於,讓孩子認清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其實,就算沒有觀察表的幫助,幼兒園教師也能輕鬆為班上的孩子做出評估(在他們的腦海裡,肯定對每個孩子的個性有某種程度的概念),不過填寫觀察表,還是有助於更細膩地觀察孩子們的發展。



成功學習的核心前提

除了理解能力以外,社交與情緒方面的能力同樣決定了兒童能否妥善應付課業,也決定了其教育成果。麥爾與烏里希說:「我們不想重溫過時的兩極化教育:一邊是培養智能、另一邊是培養社交與情緒能力。我們堅持主張,社交與情緒能力是成功學習的核心前提。」

對於年幼兒童,我們需要特別關注他們的情緒層面,例如他們如何進入某個學習情境(帶著怎樣的態度與情感)、如何應付其他的小孩與大人、是否開朗、好奇、充滿自信、是否具有主動性與毅力、如何克服各種負擔、是否能夠主張自己的想法等等。麥爾強調:「就舒適、勝任與學習機會等方面,這些能力對兒童具有直接的重要性。」

透過觀察表,幼兒園教師了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怎樣幫助孩子,如協助他們應付負擔與壓力。萬一某個孩子由於不安和緊張經常說肚子疼,老師不妨問他:你可以做什麼讓自己的身體好過一點?你是否想要安靜地休息一下?或者,你是否想去外面多走走?藉由這樣的激勵,孩子就能學到自己其實也可以解決某些問題。這讓孩子感到驕傲,進而變得堅強。

除了「幼兒園生活正向發展暨韌性」計畫,德國各地也陸續發展出一些計畫,有系統地強化兒童韌性。除了與某位支持者的穩定關係以及家庭以外的社會支持之外,諸如自信、控制情緒與行為能力以及自我調節能力等,都是增進韌性的主要因素。因此,相關計畫的基本主題都包括自我認識、調節憤怒、自我控制、自我效能、社交能力、移情能力、區別情感、處理壓力、解決問題以及正面看待自己等面向。

對於這些計畫,勒舍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海德堡大學的「沒有拳腳相向」暴力防制計畫、「德國兒童保護協會」的「強韌的父母—強韌的子女」計畫,以及由勒舍的研究所發展出的「家庭中的培育:父母與子女的訓練」計畫等。在這個計畫裡,根據不同的年齡分組,參與者會被授與不同的課程。

 


芝麻街布偶擔任主持人

在幼童組,芝麻街的布偶恩尼與伯特負責主持衝突學習,包括角色扮演、問答時間與行動劇等單元。這些活動要傳遞的主要訊息就是:「我有能力解決問題!」在一張圖片裡,兩名兒童同在一座溜滑梯上。其中一位兒童想要往下滑,可是下方的兒童卻執拗地坐著不動。在上方久候多時已經有點不耐煩的兒童不禁自問:「現在我該怎麼辦?」他可以說:「我乾脆就這麼滑下去吧!如果下面那個傢伙不趕快跳開,我就一腳踩到他背上。」可是如此一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在「我有能力解決問題!」課程裡,學齡前兒童會學著去思考與陳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難題。他們會從中學著認識自己的情感,還有別人的情感。「萬一下面的人不肯起身,我會發生什麼事?」另一方面,「這時下面的人會有什麼感覺?」這涉及到理解其他兒童行為背後隱藏的意涵。「基本上,不繼續玩卻蹲在那裡並不好玩。他之所以這麼做,也許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吧。」兒童會被詢問:「如果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硬往下滑,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也許對方會嚎啕大哭。也許對方會氣得動手打我。到最後我們就會哭成一團。」接著不妨讓孩子自己思索一下別的解答,並想想這些解答是否是好點子。「我可以先不往下滑,跟對方說:『鋪點沙子在溜滑梯上,這樣會滑得比較快!』或是告訴對方:『你上來,我們一起溜下去!』」

這個計畫在幼兒園進行兩年後,團體裡的行為問題平均減少一半左右。更確切地來說,受過訓練的兒童中,喜歡打架、鬧事的比例從原本的9.2%降到4.4%。勒舍承認:「這種韌性計畫對於在社會行為方面有顯著問題的兒童最有助益。」

勒舍主張,父母也應該一同參與訓練,成效會更加卓著。父母會被教導如何設限,學習如何適當獎勵子女以及強化子女的正向行為模式、如何具有建設性地與子女交談、如何借助獎勵、讚美和鼓舞讓子女成為可以適應社會的人。蘇黎世的教育學家塞勒強調,這當中同樣涉及到父母如何強化自己的自信,以及增進自己為人父母的能力。

 

 

 

 

 

 

 

文章來源  / 天下雜誌-時報出版

圖片來源 /  陳致元圖畫書

※文章及圖片內容有誤或侵權,歡迎來信告知我們,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豐澤百川股匯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