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過年,帶著家裡的小霸王出門拜年、遊玩時,萬一遇到他失控、鬧情緒的時候該怎麼辦?美國安提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國際知名親職教育專家教你用5個練習,擺平家中的小搗蛋。
5個處理孩子強烈情緒的練習
哎呀,小孩喜歡擁抱,大概再明顯不過了。但請容我談一下擁抱,以防有來自禁止示愛的原生家庭的人低估了擁抱的價值。
孩子幾乎都能從緊緊的擁抱中得到情感的滋養。來自慈愛照護者的肢體接觸,能夠調節孩子尚在發育、往往仍不穩定的神經系統,讓它們安定下來。但更重要的是,擁抱能直接向孩子傳達他們最需要知道的事:自己深深受到珍愛。在長時間溫情擁抱的無聲交流中,一切該說的話都說完了。
的確有些孩子對親密的碰觸會不自在,假如你有這樣的孩子,你自然會知道。大致上,我會建議多多給孩子擁抱,以及擁抱的近親,亦即親吻孩子的頭頂。有些家庭會採用在事態急遽惡化時互相擁抱的做法。他們會停止咆哮,放下所有的談判,大大地張開雙臂。
以下是邦蜜.拉蒂丹在《誠實幼童》中,對祖父母擁抱的描述。她的說法或許太甜膩,我卻覺得可愛:「爺爺奶奶的抱抱是神祕的。假如他們的抱抱是一種食物,那就是顆粒狀棉花糖沾完巧克力醬又捲上一層以獨角獸的氣息溫柔加熱的棉絮狀棉花糖。」她提出的步驟包括:「清除腦子裡的待辦事項。你哪裡都別想去」,和「笑得像過聖誕節」。
擁抱你的孩子。萬一他們不給你抱,你就用眼神擁抱他們,他們會收到你的愛意的。
父母花了太多力氣阻止小孩哭泣。「別難過了。」「擦乾眼淚。」「又沒那麼糟!」正如同人體所有的神奇系統,哭泣機制也極度重要。記得「乾眼症候群」嗎?心理學家用這個詞描述不在乎我們恫嚇或拿走東西的小孩。他們的心腸變硬,情感凍結。
當我們撥出時間放慢腳步,靜靜地臨在當下,長期壓抑的痛苦情緒或許會浮現。很多人讓自己片刻不得閒,以逃避尚未排解的悲傷或哀慟帶來的痛苦,但其實感受這些感覺,才能讓情緒在流通後消失。若能讓孩子了解可以准許自己感受情緒,包括棘手的情緒,那該多好。
安妮.拉拉在〈什麼會讓你哭?〉一文中寫道:
感受是內在的,通常隱藏得了;但淚水是外在的,別人看得見。眼淚是表示「這人需要幫助」的明確視覺訊號。你身體上流血的傷口說:「注意,做點什麼來療傷止痛。」同樣的,淚水在說,我們有一個部族成員柔軟的心在流血,因此是部族在失血。「注意,去幫忙。」淚水⋯⋯身體透過淚水告訴你,什麼對你很重要。壓抑淚水是自欺的一種形式,也藏住了你最深的真相⋯⋯每一滴沒有哭出的眼淚,都是一個失落的頓悟、一個錯過的教訓、一個沒能發揮作用的時刻⋯⋯淚水帶我們回家。
有時候,我們能為孩子或我們自己做到最慷慨的事,就是靜靜坐著流淚。作者馬克.嘉夫尼(Marc Gafni)說,眼淚披露了我們在乎的事。我喜歡他的說法。
鼓勵孩子在情緒強勢來襲時,允許液態的喜悅和哀愁從眼睛滲出。尊重這些撼動孩子以及你的激動情緒。讓淚水帶你回家,回到心扉內。
金.英(Kim Eng)教導的「動態臨在工作坊」(Presence through Movement),是一種從肢體動作進入臨在的靈性修持。她提供了下面這個走出憤怒的方法。下一回,當你和孩子爆發激烈舌戰或陷入權力角力時,在你爭辯的時候,用單腳站立。爭執得愈熾烈,腳就要抬得愈高,如此一來,怒火幾乎不可能延燒下去。你可以請孩子也做做看。
這看起來或許很荒唐,但當你金雞獨立,你會明白荒唐的不是這個練習,而是你的小我。單足練習是在提醒你,你的小我在對一個情況起反應,而你可以放下這個情況。任何不尋常的姿勢或動作,都能拿來讓你從被制約的心智中抽離,覺察到小我,提升你的自我覺察。
很多小孩告訴我,當兄弟姊妹的惱人行為或父母的嘮叨令他們生氣,他們只想獨處一下。獨處,其實是照顧自己的健康方式。有個落實「獨處時間」的方法是在家裡規劃出一塊空間,供孩子在情緒風暴過後去重拾平靜。這跟孩子不規矩時罰他們坐禁閉椅或面壁思過相反。
在這個空間裡放一張懶骨頭沙發、一條舒服的毯子,把這裡命名為「和平角落」或「我們的安全小窩」。在裡面擺一些東西,諸如舒壓球、毛根、蠟條、柔軟的填充動物、毛毛空氣球、散發宜人芬芳的東西、磁鐵、心愛的書籍或玩具、無限扭轉抒壓雕塑繩或布偶等等。孩子心情不好時,讓他知道可以到這裡放鬆心情、避開惹惱他的每個人。說不定,你也會不時地使用這個空間!
很多父母相信小孩利用鬧脾氣來操控大人,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但大部分小孩在按捺不住情緒、失控後都很難過,幾乎都會懊悔不已。只不過有時情緒大到小孩無力招架,而且他們不見得每次都知道如何控制住自己。
我在工作上,常說以斷除根源的方式避免親子問題很重要。但有時候,再怎麼努力避免孩子掀起情緒的風暴也是枉然。跟孩子約定一個訊號,當孩子被失控的感受淹沒、需要援助時,就用這個訊號告知你。這個做法是幫助孩子思考自己需要什麼才能回歸平靜,為預防情緒爆發負起責任,而不覺得因為喪失冷靜而被我們批判。
「親愛的,你記得嗎?今天早上你因為找不到想穿的那雙鞋子,發了好大的火。那時候,你看起來心情很差,就好像你心裡颳起了颶風。」假設孩子認同你的說法,就可以接著說類似下面的話:「我想在你開始生氣的時候幫助你。我是不是能說什麼話或做什麼事,讓你比較容易停止生氣?假如我那時候抱抱你,或跟你出去走一走,你會想那麼做嗎?還是讓你獨處一會兒比較好?我們約定一個訊號,如果你情緒快發作了,就用這個訊號通知我,你覺得好不好?這樣,我就能做對你有幫助的事,例如抱抱你,而不是跟你說太多話或是給你建議,害得你情緒更激動?」
有的小孩會提出一個特殊的暗語,譬如「甘薯!」;有的可能會發明一個手勢,例如擺動一手的手指,或是拉拉一邊的耳垂;或者,訊號也可以是一個聲音,諸如「咻咻!」。
要知道,在情況良好時討論這件事,會比在孩子情緒瀕臨爆炸時才來談,容易多了。用一個訊號摘除激烈行為的嫩芽,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敏銳的情緒覺察力,進而掌控自己的情緒。
文章來源 / 天下雜誌-橡實文化《當下的教養:找回你的自我覺察,就能教養健康小孩》
※ 文章及圖片內容有誤或侵權,歡迎來信告知我們,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