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紅色供應鏈將面臨市場外移、成本上升的挑戰。

正當台灣、全球擔心智慧手機紅色供應鏈侵襲下,中國品牌手機卻面臨市場外移,脫離中國保護的紅色供應鏈,將面臨專利、成本等挑戰,台灣供應鏈機會再起。

IDC統計,20大智慧手機品牌中,中國占13名,智慧型手機紅色供應鏈掌控全球74%製造比重。智慧型手機紅色品牌與供應鏈在全球達到高峰的表現,看似風光的背後,卻隱藏最大危機與挑戰。

根據3月8日IDC發表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第四季全球智慧型手機產業製造量季增僅9.4%,中國內需市場又占全球的三成市場。過去靠中國內需推升的市場已不復見。

全球前十大智慧型手機廠商組裝排名當中,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組裝廠商,是靠中國一線品牌廠商切入新興市場下排名明顯上升。上升的原因是,去年華為占中國手機品牌第三,聯想加Moto占第二,小米占第三。因中國大陸一線廠商出貨持續成長,已擠壓部份歐美、全球二線品牌成長空間。

高鴻翔預估今年的大陸內需市場成長只有1%,成長動力已喪失,但中國品牌要強大、要成長,只能轉戰新興市場一決勝負。

但轉戰新興市場,脫離中國保護傘下的智慧手機品牌,將面臨很大的挑戰,高鴻翔表示,包括過去靠中國政府保護的專利訴訟、以及國際品牌加通路布建等兩大挑戰,勢必面臨獲利減少,成本升高。換言之,過去中國品牌與供應鏈,在中國政府補貼支持的保護傘已不再,中國品牌與紅色供應鏈必需自己真槍實彈的面對。

反之,台灣供應鏈反而機會來了。

從IDC公布的數字來看,台灣智慧型手機組裝廠,受惠於蘋果手機第四季出貨較上季大幅增加,彌補其他歐美品牌訂單滑落之窘境,呈現組裝排名回升、全球占有率由24%上升至28.5%。

台灣智慧型手機供鏈應,打國際盃經驗比紅色供應鏈豐富。業者指出,台灣業者在處理歐美嚴格的安規能力,以及與品牌合作的運籌能力,都明顯優於紅色供應鏈的,這亦是華為、聯想、小米等中國前三大手機廠,一線大廠為何都選擇台灣供應鏈如仁寶、鴻海、英業達。借助台灣供應鏈機會大。
反觀中國二線廠,IDC認為,隨著2015年起市場成長動力轉往海外新興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與生產成本上升下,使得中國廠商獲利持續減少,加上其他新興市場積極仿照過去中國大陸成長模式,以關稅政策建構當地製造基地,智慧型手機紅色供應鏈實將面對更嚴峻的挑戰。

根據IDC全球硬體組裝研究團隊的全球智慧型手機產業競爭排名,2015年第四季全球前十大智慧型手機組裝廠商分別為三星(Samsung)、鴻海(Foxconn)、和碩(Pegatron)、歐珀(OPPO)、華勤(Huaqin)、樂金(LG)、聞泰 (Wingtech)、維沃(VIVO)、金立(Goldex)。其中,華勤(Huaqin)、聞泰(Wingtech)為中國前二大智慧型手機代工廠,其後為天瓏(TINNO)、龍旗(Longcheer)。
 

資料來源  天下雜誌

 

 ※文章及圖片內容有誤或侵權,歡迎來信告知我們,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豐澤百川股匯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